第一章:這跟愛有什麼關係?
1.佛洛依德說過,潛意識是情緒的老家。他認為情緒通常與正常的思考歷程是分開的。
2.大腦中並沒有一個專門負責知覺的系統,也沒有任何一個系統專門負責情緒這件事。
3.大腦激發出情緒行為的系統,是經過許多層次的演化而來的。
4.大部分的情緒反應是不自覺引發出來的,跟佛洛依德說人的意識是心智的冰山一角的例子一樣。
5.情緒感覺這個系統的運作是潛意識的。我們的系統一開始如何察覺到危險?我們可以說它在我們知道有危險發生之前就已經在運作了。
6.假如情緒的感覺和反應是來自同一個系統,那麼我們就可以用客觀的測量情緒的方法來探求其內在的機制,同時可以找出意識感受的來源。
7.帶有情緒的事件很容易就把例行公事的事件給擠出一是系統,但是非情緒的事件卻不容易取代情緒的事件。
8.情緒通常自然發生在我們的身上,而不是自己去找的。我對情緒的反應沒有直接控制的能力,我們難以去偽裝自己的情緒。
9.一但情緒出現了,它會是行為最強而有力的動機,不但掌握每一分鐘的行為,還操控著長期成就的方向。


  第二章:冰上的靈魂
1.認知科學只是心智科學的一部分,它把情緒排除在外。
2.認知科學有著與功能學派同樣的看法,認為不同機制所表現出的智慧功能是在反映相同的內在歷程。
3.認知科學家其實是把心智認定成意識下的歷程,並非意識的內涵。排除意識的同時,情緒這個意識的狀態也被排除了。
4.心理動力的潛意識是可以用認知的歷程來了解,但是認知的潛意識並不隱含那些心理動力的操作。
5.人腦會做的事情並不表示你就知道該怎麼做。即使是意識最喜愛的行為工具,說話,也就是潛意識歷程展現的結果也是如此。
6.人們常常對行為的內在原因和感覺有錯誤的歸因。心智的內在運作包刮我們對自己為什麼這樣做的了解,通常都不是自我意識所能察覺的。
7.許多心智活動是發生在意識的察覺外的,不是所有的歷程都可以經驗到意識的內容。
8.一個訊息可以同時被不同的系統來處理,有的會達到意識界,有的不會,使得有些會是意識的表徵,有些系統會是潛意識的表徵。
9.人類的決策通常不夠理性,許多行為是在完全知道後果的情況下,故意去做的,這都是不合理的行為。自己雖然明明知道,但是卻還是如此去做。
10.現在應該要把認知放回心智的情境架構中,將任隻和情緒重組成一個完整的心智。
11.認知使我們變得很有彈性,知道在某一特定情境下去選擇反應的方式。我們很難在沒有身體反應的情況下去想像情緒。


  第三章:血、汗和淚
1.情緒常常伴隨著身體的反應。威廉˙詹姆士的情緒二環論以及回饋理論。
2.華特˙肯能提出在緊急情況下會有的反應,打架或逃命反應。
3.薛克特-辛爾的認知激發理論,加入認知的概念。從身體的回饋,讓大腦知道有事情發生了。
4.阿諾的情緒評估理論,評估可以意識或是潛意識中。潛意識的評估是先發生的,之後再接著意識的評估歷程。
5.情緒可以先存在,獨立於認知之外,沒有認知也能存在。
6.知覺防衛、閾值下刺激的知覺、波矣索效應、超記憶。這些研究有些研究方法不甚理想,但是並不代表結果是錯,它們也提供了新的研究方向與想法。
7.當大腦某一區塊受傷時,我們會失去評估某些刺激情緒的能力,但是沒有失去辨識這個刺激是物體的能力。知覺表徵與評估在大腦是分開處理的。
8.一個刺激的情緒意義可以在知覺系統還沒有處理完這個刺激前,大腦就開始評估它了。大腦可以在知道它是什麼之前,便知道這個東西好不好。
9.儲存登錄和提取情緒記憶的大腦機制,和這個東西認知記憶的大腦機制是不同的。前者受損會無法激發情緒,後者則會無法聯想刺激之間的連結。
10.評估情緒的系統是直接與控制情緒反應的系統連在一起的,一但這個系統完成了評估,反應就會自動出現。
11.認知處理系統和認知控制系統並不是那麼緊密的結合,這使得認知是有彈性的,認知給予我們選擇性。
12.身體感覺常伴隨著評估,它們是情緒意識經驗的一部分,並且連接在一起。




  這本書主要是說明認知科學中,情緒是如何在這領域被研究的。先從認知心理學的發展脈絡開始說起,哲學與實徵研究開啟,接著是對人心智的基本假設的功能論看法。經過行為學派的打壓,透過科學儀器、電腦科技的進步,發生了認知革命,之後認知心理學成為心理學領域中的重要派典。

  作者先是告訴我們認知是什麼,不是什麼。情緒是什麼,不是什麼。在來就是認知與情緒之間的關係。有層次地把困難的知識,用簡單的句子跟有趣的實驗加以說明。

  從歷史脈絡來看,哲學家跟心理學家都趨向於用二分法來進行分類。例如理性與感性、認知與情緒、思考與感覺、意識與潛意識。這確實提供了一個研究人類心智的取向。

  在閱讀過程中,我們可以發現早前的研究雖然研究方法並不妥當,有些甚至不怎麼嚴謹。但是並不代表這些研究的結果就是錯誤的,它提供了後續研究的方向。

  在PBL的過程中,我們也討論到許多實驗確實不夠嚴謹,混淆變項太多,推論經常變成循環論證。撇開研究的缺點不談,我們注意到這也跟研究者對於人類心智的基本假設,以及操作型定義的不同所造成研究上結果的不同。

  舉凡心理動力、社會心理學、心理物理學、腦神經學都有對認知科學這領域的知識有所貢獻,不過經常是指出認知不是什麼,甚少提到認知是什麼。作者也會在文章中把目前最新的認知科學研究的內容加進來,或是過去研究者犯的錯誤拿來當作借鏡。

  書中也提到認知科學一直忽略對於情緒這塊的研究,使得認知科學變得冷冰冰的,一點都沒有情緒的熱情在裡面。讀到這裡真的不禁覺得莞爾一笑,作者還蠻有幽默感的。同時也把情緒與認知的差異給帶出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ilvers00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