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Ellis認為人的情緒並非由刺激所引起,而是根源於個體本身的信念、解釋與看法。
個體同時具有理性信念與非理性信念。非理性信念來自個體的非理性想法。理性信念或想法與早期不合邏輯的學習經驗、家庭( 尤其是父母) 、或環境的影響有關。
提供我們轉換或調整負面情緒的有效方法;找出與負面情緒或挫折經驗有關的非理性信念,與以澄清解釋,再加以駁斥,最後以較合理、健康的想法代替之。
關於Ellis:
1913年出生於匹茲堡,1947年取得哥倫比亞大學臨床心理學博士學位,1955年創立理情治療學派(Rational Emotive Behavior Therapy,REBT) 。
發表的著作常為心理諮商界引用,在美國被公推為十大最有影響力的心理學家第二名。
Albert Ellis
( 1913~)出生於匹茲堡,四歲時全家到紐約定居。自童年時期曾九次住院,病因是腎臟炎;十九歲時又病發腎臟炎糖尿病;四時歲時罹患糖尿病,但是他努力照顧自己的身體,不使自己因疾病而陷入悲慘,反而精力充沛地過生活。
他的童年在Bronx的街上度過,在那兒玩手球、曲棍球及橄欖球。他致力於栽培自己也栽培弟妹因為雙親雖然都是好人,但不懂得照顧子女。他先進高職學校,然後上紐約市立大學,主修商業管理,想在商場上賺足夠的錢以便寫任何想寫的題材。
一九三0年代的經濟大蕭條,大破了他的計畫,只得放棄致富的美夢,不過仍持續寫作。至三十八歲時完成了約二十本書的手稿,包括小說、詩、戲劇與文集。他的一些手稿原將出版,但是最後還是不能如願。不過他毫不氣餒,繼續從事研究,並寫作有關性、愛情與婚姻方面的文章,並成為這些領域的權威,許多親朋好友都來向他討教。
當Ellis瞭解自己很能輔導別人,並引以為樂之後便決定成為一位心理學家。在大學畢業八年後,他進入哥倫比亞師範學院研究臨床心理學,開始學習婚姻、家庭與性等領域的治療方法。後來Ellis認為精神分析是心理治療最精深的,於是接受Karen Horney School一位分析訓練員的分析與督導。從一九四七年到一九五三年他就一直演練古典分析及分析導向的心理治療。
在認定精神分析是一種膚淺而不科學的治療方式之後,他開始嘗試其他治療派別。在一九五五年初,他把人本的、哲學的及行為的治療組合成理性情緒治療法(ratioal-emotive therapy)(如今重新命名為理情行為治療法,簡稱REBT)。於是,Ellis便被供認為認知行為治療法之祖。
Ellis在年輕時就發展他的治療法,並用來處理自己的問題。例如:他年輕時非常害怕在公開場合說話;在青少年時期,面對女孩時害羞。十九歲時,他強迫自己在Bronx的植物園裡花了大約一個月的時間跟一百位女孩子說話。雖然他不曾經由這些短暫的接觸,而跟任何一位女孩約會,但逐漸不擔心被女人拒絕。藉著認知—行為法的應用,他已經克服一些最糟的障礙。此外,他也學會如何『享受』公開演講以及一些以前非常焦慮的活動。
聽過他演講的人常會對他那種精闢、幽默、燦爛的風格讚賞不已,他也瞭解自己在某些方面是相當幽默及令人驚訝的。他以工作為樂這是他生活的重心。
Ellis是精力充沛而多產的人,也是諮商與心理治療領域內著作最豐富的作者之一。在忙碌的專業生涯中,他每星期會晤八十個個別治療替診者,指導五個治療團體,每年對專業人員與大眾做兩百場演講與講習。他已出版了五十多本書籍七百篇以上的文章,內容大部分以理情行為治療法的理論與應用為主。
Ellis提出的非理性信念;
1.每個人都需要得到自己生活中所有對自己重要的人的喜愛和讚許。
2.一個人必須能力十足、在各方面都有成就,這樣的人才有價值。
3.邪惡卑劣的壞人都應該受到最嚴厲的責罵與懲罰。
4.如果事情不如我們的預期所發生,那就很糟糕、很可怕。
5.不快樂、不幸福是由外在因素所造成,個人無法控制。
6.我們應該非常掛心危險可怕的事情,隨時擔憂它可能再度發生。
7.面對困難與挑戰不如逃避來得容易省事。
8.一個人應該要依靠別人,並且需要一個比自己強的人做依靠。
9.過去的經驗決定了現在,永遠無法改變。
10.每個人應該為他人的難題或困擾而煩惱。
11.人生中的每個問題都應該有一個正確完美的解答。如果得不到,將是很糟糕的事。
總結:
人不是被事情所困擾,而是被他們看待事情的觀點困住。
你有選擇健康情緒(後悔、失望、挫折)與不健康情緒(驚慌、沮喪、氣憤)的能力。
破除「一定」的迷思。
心情變好,是因為心態正確了—無條件接納自己;無條件接納他人;無條件接納人生。
個體同時具有理性信念與非理性信念。非理性信念來自個體的非理性想法。理性信念或想法與早期不合邏輯的學習經驗、家庭( 尤其是父母) 、或環境的影響有關。
提供我們轉換或調整負面情緒的有效方法;找出與負面情緒或挫折經驗有關的非理性信念,與以澄清解釋,再加以駁斥,最後以較合理、健康的想法代替之。
關於Ellis:
1913年出生於匹茲堡,1947年取得哥倫比亞大學臨床心理學博士學位,1955年創立理情治療學派(Rational Emotive Behavior Therapy,REBT) 。
發表的著作常為心理諮商界引用,在美國被公推為十大最有影響力的心理學家第二名。
Albert Ellis
( 1913~)出生於匹茲堡,四歲時全家到紐約定居。自童年時期曾九次住院,病因是腎臟炎;十九歲時又病發腎臟炎糖尿病;四時歲時罹患糖尿病,但是他努力照顧自己的身體,不使自己因疾病而陷入悲慘,反而精力充沛地過生活。
他的童年在Bronx的街上度過,在那兒玩手球、曲棍球及橄欖球。他致力於栽培自己也栽培弟妹因為雙親雖然都是好人,但不懂得照顧子女。他先進高職學校,然後上紐約市立大學,主修商業管理,想在商場上賺足夠的錢以便寫任何想寫的題材。
一九三0年代的經濟大蕭條,大破了他的計畫,只得放棄致富的美夢,不過仍持續寫作。至三十八歲時完成了約二十本書的手稿,包括小說、詩、戲劇與文集。他的一些手稿原將出版,但是最後還是不能如願。不過他毫不氣餒,繼續從事研究,並寫作有關性、愛情與婚姻方面的文章,並成為這些領域的權威,許多親朋好友都來向他討教。
當Ellis瞭解自己很能輔導別人,並引以為樂之後便決定成為一位心理學家。在大學畢業八年後,他進入哥倫比亞師範學院研究臨床心理學,開始學習婚姻、家庭與性等領域的治療方法。後來Ellis認為精神分析是心理治療最精深的,於是接受Karen Horney School一位分析訓練員的分析與督導。從一九四七年到一九五三年他就一直演練古典分析及分析導向的心理治療。
在認定精神分析是一種膚淺而不科學的治療方式之後,他開始嘗試其他治療派別。在一九五五年初,他把人本的、哲學的及行為的治療組合成理性情緒治療法(ratioal-emotive therapy)(如今重新命名為理情行為治療法,簡稱REBT)。於是,Ellis便被供認為認知行為治療法之祖。
Ellis在年輕時就發展他的治療法,並用來處理自己的問題。例如:他年輕時非常害怕在公開場合說話;在青少年時期,面對女孩時害羞。十九歲時,他強迫自己在Bronx的植物園裡花了大約一個月的時間跟一百位女孩子說話。雖然他不曾經由這些短暫的接觸,而跟任何一位女孩約會,但逐漸不擔心被女人拒絕。藉著認知—行為法的應用,他已經克服一些最糟的障礙。此外,他也學會如何『享受』公開演講以及一些以前非常焦慮的活動。
聽過他演講的人常會對他那種精闢、幽默、燦爛的風格讚賞不已,他也瞭解自己在某些方面是相當幽默及令人驚訝的。他以工作為樂這是他生活的重心。
Ellis是精力充沛而多產的人,也是諮商與心理治療領域內著作最豐富的作者之一。在忙碌的專業生涯中,他每星期會晤八十個個別治療替診者,指導五個治療團體,每年對專業人員與大眾做兩百場演講與講習。他已出版了五十多本書籍七百篇以上的文章,內容大部分以理情行為治療法的理論與應用為主。
Ellis提出的非理性信念;
1.每個人都需要得到自己生活中所有對自己重要的人的喜愛和讚許。
2.一個人必須能力十足、在各方面都有成就,這樣的人才有價值。
3.邪惡卑劣的壞人都應該受到最嚴厲的責罵與懲罰。
4.如果事情不如我們的預期所發生,那就很糟糕、很可怕。
5.不快樂、不幸福是由外在因素所造成,個人無法控制。
6.我們應該非常掛心危險可怕的事情,隨時擔憂它可能再度發生。
7.面對困難與挑戰不如逃避來得容易省事。
8.一個人應該要依靠別人,並且需要一個比自己強的人做依靠。
9.過去的經驗決定了現在,永遠無法改變。
10.每個人應該為他人的難題或困擾而煩惱。
11.人生中的每個問題都應該有一個正確完美的解答。如果得不到,將是很糟糕的事。
總結:
人不是被事情所困擾,而是被他們看待事情的觀點困住。
你有選擇健康情緒(後悔、失望、挫折)與不健康情緒(驚慌、沮喪、氣憤)的能力。
破除「一定」的迷思。
心情變好,是因為心態正確了—無條件接納自己;無條件接納他人;無條件接納人生。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