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是社會組成的最小單位,絕大部分的人都是在家庭中成長、學習如何與他人互動。我們與他人的人際互動模式,受到我們原生家庭的互動模式的影響。家庭是我們一出生就要立刻打入的社交圈,我們從家庭原有的互動中去學習、模仿如何與他人互動。

  接著,問題來了。若是我們家庭的互動模式不適當呢?我們可能會學習到錯誤的人際互動模式,因此導致在人際關係上的問題。

  舉例來說,在家庭中若是有糖尿病、身心症、厭食症的孩子,家庭的互動模式就會因為孩子的病症而有所改變。家庭的互動模式不是單向的。不是孩子影響父母,或是父母影響孩子這麼單純。是雙向的,並且是循環互動的。孩子的病症會促使家庭模式產生一些互動,孩子也會有所回應,彼此交互作用、環環相扣。

1. 家庭是一個系統,是一個對兒童意義特別重大的系統。
2. 個人的功能和人際模式會互相影響。
3. 有些人的人際模式和生物行為歷程的交互作用,與疾病相關。

  但是,我們要如何讓個案的家庭了解,他們自己的互動模式與病症之間的關係呢?治療師應該如何對他們說明,而且加以介入,去調整他們之間不適當的互動模式呢?

步驟一:擴展主訴問題
步驟二:突顯維持問題的家庭互動
步驟三:結構取向焦點式之歷史探索
步驟四:探索與家人連結的替代方案

  這四步驟提供了我們一個很好的方向,讓我們在有如蛛網般錯綜複雜的人際模式中,指出一條正確的道路,不至於迷失了方向。
  雖然只有短短的四個步驟,不過要完成卻是比想像中還要來得困難許多。這除了與個案病症的嚴重程度有關外,治療師本身的專業能力也有很大的關連。治療師如何透過同理、談話技巧的介入,一步一步地將家庭中真正的問題(家庭模式)給顯露出來。

  「事實上,個案可以說是拿著一串問題進治療室,有意求助於你的。」個案可能除了本身因為病症而困擾,日常生活中可能也有許多麻煩;與自己家庭的關係不佳;缺乏良好的人際互動等等。

  這句話提醒了我,不應該像探照燈一般,把注意力都擺在病人的病症上。實際上,病人可能十分重視他與家庭的關係,或許這可能才是我們真正應該解決的。病症是在與家庭的互動中衍生出來的,只要解決了家庭的問題,病症往往也迎刃而解。

  但是,要處理家庭的互動模式談何容易。以我來說,目前我頂多只能讓自己可以從系統的觀點去思考,至於進一步地,如何說出正確的話來同理家庭成員,對目前的我來就有如小說情節一般虛幻且遙遠。看這幾份延伸閱讀資料就有如在看推理小說般,看治療師如何從糾纏不清的人際關係中,逐漸抽絲剝繭理出一條清晰道路。

  接著,又如何調整家庭成員之間的位置、扮演的角色來使家庭達到原有的功能。讓個案以及他們的家庭的最大問題得以解決。這需要長年累月的訓練、洞察力及敏感度。目前我只期望自己接下來的幾禮拜能夠看得更清楚,看得更深入。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ilvers00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